随着铝合金在汽车配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,铝型材的表面质量成为生产中的关键问题。其中, 表面白线 是一种常见缺陷,严重影响了产品的美观性与性能。本文将深入解析铝型材表面白线的 成因与分类,并提供针对 划伤型白线 与 筋位处白线 的有效改善措施,助力提升铝型材表面质量。
一、白线缺陷的外形与分析
铝型材在挤压过程中容易出现白色条纹(白线),这种白线的轻重程度不同:
较轻的白线:肉眼可观察到轻微的分色。
较重的白线:可见一条沿挤压方向颜色很白的线条。
1. 划伤型白线
成因:金属颗粒在工作带处聚集,未随型材一起挤出,划伤铝型材表面。
特征:颜色越深,表面粗糙度越大。
显微镜观察:
白线区域:表面划痕较重。
正常区域:挤压痕轻微。
2. 筋位处白线
成因:筋位或厚薄点过渡处金属流速不均,温升不同,导致冷却后析出相不同。
特征:氧化后形成持续的白线或暗线,但不持续出现。
二、白线缺陷的改善措施
1. 划伤型白线的改善措施
降低挤压速度:在保证出口温度(510-540℃/6063)的前提下,适当降低挤压速度,减少金属颗粒划伤。
优化模具设计:
缩短工作带长度:减少型材与金属颗粒的接触概率。
放大一级空刀:减少金属颗粒在空刀处堆积。
模具氮化处理:
及时氮化模具,提升抗黏附性能。
连续两次氮化效果优于单次氮化。
均匀流速:模具设计时,尽量使各部分流速一致,减少划伤。
2. 筋位处白线的改善措施
降低挤压速度:减少温升差异,降低白线出现概率。
优化模具过渡设计:
圆滑过渡:避免工作带和引流处的剧烈过渡。
过渡角控制:过渡角α尽量小于30°。
降低温升:在模具设计中,减少筋位和厚薄点过渡处的剧烈温升。
三、白线缺陷的管控要点
控制挤压工艺:
降低挤压速度,减少温升差异。
确保出口温度在合理范围内(510-540℃/6063)。
优化模具设计:
缩短工作带长度,减少划伤概率。
避免模具结构上的剧烈过渡,使流速尽量一致。
加强模具维护:
定期氮化模具,提升表面抗黏附性能。
检查并修整模具工作带,确保表面光滑。
四、结论
铝型材表面白线主要由 铸棒杂质、温升差异、析出不均 等因素造成。通过 降低挤压速度、优化模具设计、加强模具维护,可以有效减少白线缺陷,提升铝型材的表面质量。